分享
弦樂宛轉、鑼聲陣陣、嗩吶和鳴……曾經只能在道場里聽到的澳門道教科儀音樂,如今已走出宮觀、道場,融入煙火人間。在一個個現(xiàn)代舞臺、一場場道樂欣賞會上,空靈玄妙、古韻悠揚的道教科儀音樂,贏得人們的廣泛贊譽。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科儀音樂就是道教儀式中所使用的音樂,也是民族傳統(tǒng)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澳門道教科儀音樂因其傳承脈絡清晰嚴謹、記錄詳備,兼容正一派與全真派兩大派系特點,且具有濃郁地方氣息,2009年被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1年5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澳門道教文化歷史悠久、積淀深厚。作為一個漁港的澳門,早期漁民信奉的媽祖,從某種程度上也屬于道教信仰系統(tǒng)。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不少道教正一派散居道士從廣東移居澳門,廣東道教科儀及音樂由此傳至澳門。當時,澳門漁業(yè)興盛,漁民們每遇新春開航、歲晚休航、滿載返航或喜慶嫁娶等,都要禮請道士上船做道場以酬謝神恩。
對此,澳門道教協(xié)會會長、澳門道教科儀音樂第四代傳承人吳炳鋕有如下記載:“本人幼時跟隨祖父及父親到船上觀看‘做道場’,當時在澳門半島沿下環(huán)街至沙梨頭海面一帶,每逢農歷二月、四月、五月、八月、十月,冬至前后及歲晚,是漁民舉行嫁娶及酬神的日期,‘做道場’的音樂喧天,鑼鼓聲響在海面此起彼落,好不熱鬧。除吉祥道場之外,漁民因白事而舉行的度亡道場亦需要散居道士上船做法事?!惫P者手頭有一些珍貴的視頻,是19世紀葡萄牙人在澳門漁船上拍攝的疍家人結婚禮儀,也是一種道教的現(xiàn)場儀式。只見新郎新娘穿著喜服站立中間,道士們吹著嗩吶、敲擊著法器,口中念念有詞地為新人祈福??侦`悠揚的樂聲營造出既喜慶又莊嚴的儀式氛圍。
澳門道教科儀以正一派為主,道場音樂沿用風格清新明快且具濃郁本土氣息的正一派音樂。到了清末光緒年間,因澳門正一派道長周升真與廣東羅浮山沖虛觀全真派道長梁叔雅私交甚篤,澳門正一派音樂得以吸收莊重典雅、具宮廷韻味的全真派音樂,道教兩大派音樂在澳門滲透交融,形成澳門道教科儀音樂兼蓄兩派的特點,有著獨特藝術風格。
然而,自20世紀60年代起,隨著澳門經濟的轉型,漁業(yè)萎縮、漁民減少,澳門道教科儀及其音樂面臨生存危機,有日漸式微的傾向。如今澳門的道教科儀音樂,主要以吳慶云道院所傳承的為代表。該道院由吳國綿于清末創(chuàng)立,經第二代吳錦文、第三代吳天燊、第四代吳炳鋕、第五代吳烱章的傳承,科儀音樂以口傳心授的方式遺存下來,成為澳門道教正一派科儀音樂保留較為完整和系統(tǒng)的代表。
為弘揚中國道教文化,2001年,吳炳鋕聯(lián)系澳門道教團體及人士發(fā)起成立澳門道教協(xié)會。為傳承和推廣道教科儀音樂,在吳炳鋕的主持下,隨后又成立了澳門道樂團,樂團主要演奏以吳氏家族為代表的澳門正一派散居道士做道場法事時使用的樂曲,將道場音樂原原本本地演繹出來。
這些年來,吳炳鋕致力于道樂在澳門的傳承,不僅在文本展演、出外交流、道樂培訓、創(chuàng)立澳門少年道樂團等方面做得有聲有色,更注重在大時大節(jié)于道教協(xié)會寬敞的道場式場地或在大街上合適的場景下進行傳統(tǒng)道教科儀的當代演繹,例如每年度的新年祈福儀式、道教文化節(jié)祈福儀式等。一些祈福儀式連開多場,每場出席的信眾都濟濟一堂。吳氏道樂的清唱、清奏、唱念、唱奏等各種形式都在儀式中大放異彩。
為了讓非遺傳承薪火不斷延續(xù),澳門道樂團持續(xù)多年推進道教科儀音樂進校園并取得累累碩果。每年的校園道樂歌曲比賽、道教新曲創(chuàng)作比賽都有各個學校的學生踴躍參與。通過吟唱道樂歌曲、創(chuàng)作新曲,以及生動的場景體驗,進一步激發(fā)了同學們對道教科儀音樂的興趣和認知。越來越多小樂手的參與,讓澳門道教科儀音樂更添朝氣與活力。
除此之外,澳門道樂團還把道教科儀音樂搬上舞臺,融入揚琴、古箏、笙、琵琶等更多樂器,通過聲光電子、影像等形式升華舞臺表演的觀感,讓更多市民了解和接受道教文化。
長期以來,澳門道教科儀及音樂皆以家族或師徒形式傳承,很少留下文字及曲譜記錄。所幸2009年澳門道教協(xié)會在澳門基金會、文化局的支持下,整理匯編、出版了《澳門道教科儀音樂》一書,為祖國的音樂寶庫留存了珍貴的資料。由吳氏流傳下來的500余首道教科儀音樂曲目的記譜工作終于完成,這些曲目體裁樣式豐富、曲調悠揚、結構完整、風格鮮明,乃澳門道樂之精華。不少由吳氏第三代第四代傳承人口述、專家記譜整理出的澳門道教樂譜第一手資料,也已成為筆者擔任主編的《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澳門卷》中頗具特色的文獻。
如今,澳門道教科儀音樂的傳承與推廣越來越受到重視,它的歷史文化價值也持續(xù)引發(fā)社會各界的關注。由于處于澳門這樣一個多元文化并存的環(huán)境中,澳門道樂兼收并蓄、自成一格,成為展現(xiàn)澳門音樂多樣性的又一奇葩,同時也是認識和研究澳門本土音樂,乃至嶺南地區(qū)民間音樂及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重要標本。(光明日報 作者戴定澄,系澳門城市大學教授、澳門特區(qū)文化功績勛章獲得者)
信息港微信公眾號
信息港官方微博